质子的半径是10的-16次方米,基本上所有原子核的半径都在10的-15次方米左右。那么一个氢原子有多大呢?因为电子云是一个模糊的状态分布,所以我们这里用氢原子的玻尔半径代替氢原子的半径,氢原子的波尔半径是10的-12次方米。
这里我们大家可以看出,原子的半径是原子核半径的1万倍。那么以此类推,原子的体积是原子核体积的1万亿倍。
水的压缩极其困难,因为需要克服强大的简并压力。但是并不是不可以压缩。太阳内部的大气压力是3000亿个大气压,物质密度也是100吨每立方米。
只要能达到3000亿个大气压,水一样可以从100立方米压缩到一立方米。
那么被压缩以后,会不会发生核聚变呢?其实是很困难的。
太阳内部既有3000亿个大气压的高压又有1500万度的高温。氢的核聚变仍然会很缓慢。
4个氢原子合成一个氦原子,虽然只是一句话。但是其实就是没办法在一个步骤内完成的。因为4个氢原子核同时碰在一起的概率非常小。绝大部分的情况下是两个氢原子,先合成一个氢的同位素氘,同时释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电子中微子。再由氘和一个质子合成一个氦3。氦3最后要合成氦4。这里有3条最主要的路可走。
第1条路径,两个氦3可以直接合成一个氦4,放出两个质子。
第2条路径,一个氦3和一个氦4合成一个铍7,再有一个铍7和一个电子合成一个锂7,锂7和一个质子相遇变成两个氦4。
第3条路径,除了第2条路径的前面部分以外,铍7和一个质子合成一个铍8,铍8在衰变成两个氦4。
就如上文中所说,原子中间有极大的空间。所以原子核之间的相遇都是偶然发生的概率性事件。其概率依赖于温度高低。
这样的一个过程被称为质子链。
所以太阳内部的核反应是非常非常的缓慢的,每一立方米的太阳物质,发热功率只有几个瓦特。
而且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相遇需要克服库伦斥力。这个库伦力像一个巨大的能量高山屏障一样,把两个原子核隔开。
在经典力学的理论下,原子核是几乎永远都不可能相遇的。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相遇,需要借助一种特殊的隧道效应。
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,量子是在不停的波动的,它的能量是在不停的起伏的。所以在某一个时刻,量子的能量会在起伏中突然高于能量屏障的能量,原子会突然跳过这个能量壁垒,也可以称为穿越这个能量壁垒,这样一个时间段两个原子核才可以相遇,发生聚变。这被称为隧道效应。
隧道效应也是概率性发生的。其发生概率和能量的起伏高低有关系,能量越高概率越小。隧道效应的发生相当于在一瞬间原子核就穿越了能量壁垒。这也是物理中唯一的违反相对论的效应。
把100立方米的水压缩到一立方米,然后再加热到1500万度,才会产生几瓦的功率输出。
在地球上即使有实现高压缩的手段,也没办法以此作为能量的来源。
在核聚变过程中,质子链的第1个路径会释放最多的能量,也就是两个氦3合成两个氦4释放出质子这样的一个过程。
人类对月球感兴趣的原因,很大程度在于月球上含有大量的氦3。
目前人类搞的托卡马克聚变装置,它的温度必须远远的高于太阳内部的温度,达到1亿度以上,才可以轻松又有效的进行能量输出。
对于人类来说,搞定托卡马克聚变装置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。聚变能源是让人类文明能够得到无限能源,尽可能的延续下去的关键。
当然,现在也有科学家在搞冷聚变,一般的情况下,这些科学家都被指责为在搞伪科学。其实从科学原理上来说,他们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。
冷聚变的大概原理是这样:采取某种方式把两个氦3原子放在一个能量陷阱里面。这个能量陷阱可以以一个能量波包的形式存在。在不用高温加热的情况下,两个原子核相遇的可能就会大幅度提升。
根据某些医学报道,生命体在未摄入某种特定元素的情况下,体内的元素丰度含量会变化,所以有人推测在生命体的内部可能会存在着冷聚变,但其原因和机理不明。因其含量微弱,所以现在尚未弄清楚,到底是测量误差造成的,还是真的曾存在冷聚变反应。
人类目前的物理学手段,使用激光惯性约束,理论上讲可以把水的密度压缩到上万倍,但是只有一瞬间。实际上在这种约束下水已经会分解成氢原子核、氧原子核以及自由电子。
我国最先进的激光惯性约束装置是神光3。全世界最先进的激光惯性约束装置不是在中国,就是在美国,一般的情况下都只用于核武器的研究。